这儿所说的花溪,并非仅指那条花溪河,而是贵阳市花溪区所属的那片山山水水,还有勤劳多艺的多姿多彩的人民。应该说,花溪是贵阳周边最著名的景区之一,是城里人们在工作疲累之余向往休闲的地方。花溪除了那花溪河的清澈与秀美外,还有青岩的古老小镇、高坡的民族风情、镇山的建筑之美。
花溪位于贵阳市南郊,沿南明河流上行约十七公里处。花溪河,原名“花仡佬”,四百八十多年前有文字记载:“济番河……俗名花仡佬河。”此由看来,济番河、花仡佬河都是花溪河的前称。地因河得名,河因人而得名,那里居住着贵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仡佬族。仡佬族妇女着无褶“桶裙”,或用红色,或用五色,被人称作“花仡佬”。因这条河为“入番之路所经”,又改为“济番河”。河上所建之桥,即今花溪大桥的前称,便称“济番桥”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),平越(今福泉)刘剑魂任贵阳县长,以花溪风景秀美,开辟为风景区。将“花仡佬”改名为“花溪”,并亲自书写“花溪”二字,立一石碑于济番桥侧。
从贵阳到花溪感觉道路还是很宽敞的,如果是驾车出游,尽可以欣赏路边的秀丽风光。除了秀丽的风光外,花溪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贵州大学的主校区及贵州民族学院也位于贵阳至花溪的路边。用google地球看贵州,贵阳市区是一片模糊,但花溪及周边却是清晰无比,甚至可以看得到花溪大道上奔驰的汽车,这足以证明花溪在外国人们心目中的地位。
来花溪就不得不去逛一下花溪公园,因为花溪公园基本上浓缩了花溪的山水风光。最初花溪的名是因为那条河,后来花溪的名应该在于花溪公园了。
花溪公园,原名为中正公园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李大光继任贵阳县长,省政府成立公园筹备委员会,拨款2万元,对公园进行改造和修复。麟山是公园地区的主山,山上树木葱郁,半山有一小洞,名“飞云岫”,将山颠“飞天阁”、“倚天亭”进行粉饰,修复登山曲磴。登山一望,远则清流掩饰,近则楼阁参差,村镇、小桥、飞瀑、浅渚、深坞,全区风景,尽收眼底。过去为龟山,修整登山石磴,将“晴晖楼”中心整理粉饰,并悬挂一联:“山势西来,百粤三湘严壁垒;江流东去,九州四海撼风云”。在龟山之首,由防空学校建一石亭,山下有小艇三五,以供游人划船游泳,水坝下架了一座石桥,以沟通溪的东西两岸,命名为“坝上桥”。从龟山右侧可以到达“碧云窝”,为花溪上游,水自两岩间喷腾而出,奔注于溪中。蛇山在坝上桥南岸,有一扇形的亭子,取自唐人“棋亭画碧”及宋人“棋亭卖酒”的故事命名。棋亭不远有“花溪小憩”,供游人休憩。蛇山之西,麟山山前为“放鹤洲”,芦苇丛生,种植荷花,洲间道路曲折,溪边种植桃花,形成一片桃园,与岸柳相映带。往下,是济番桥,桥下修建水榭三间,为“茶亭”,可供游人消遣。在民国二十九年(1940)3月12日建成开放。
贵阳解放以后,中正公园改为花溪公园,将“放鹤洲”改名为“放鸽洲”,修建了一座回环曲折的小桥,取代了原有的跳磴,1956年将原有的“济番桥”,改建为拱形钢筋水泥桥,更名为“花溪大桥”。1972年在原“棋亭”旧址上改建了一座新亭,名“棋亭”。现在花溪公园内树荫辉映,花雨缤纷,流水潺潺,小舟荡漾,景色的优美使游人心旷神怡。陈毅元帅1959年游花溪公园,留下了赞美花溪美景的名句“真山真水到处是,花溪布局更天然,十里河滩明如镜,几步花圃几农田。”
花溪公园在经历了这些社会历史的变迁后,风光依旧,并且比原来更加美丽。现在省内外的旅游团、自游者,来贵州都要到花溪及花溪公园的。其公园与田园、丘陵、树林连成一气,浓妆俏丽,淡抹典雅。其最迷人之处,在乎山韵水趣之间。
从花溪公园大门右边绕大道而行,不一会儿就会到看到一座桥,桥的两边都是树荫笼罩的清澈河水,这儿就是平桥了。如今,河流两边已经开发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区域,每逢大热天,人们都喜欢在河边乘凉,或是游泳、划船。玩累了,还有各种小吃,青岩豆腐和凉粉是最畅销的小吃之一。再继续往右边沿河而上,过几分钟就会见着花溪水库了。水库下的烧烤是很不错的,人们都喜欢自己带上牛肉、鸡肉、洋芋等去那儿租一个火盆自己烤食。看着自己烤得黑熏熏的食物,在凉风中品味也是别有一番情趣。
再从花溪往东南方向十几公里,就可以来到花溪区的青岩镇。青岩古镇的历史更加悠久,而且目前保留了较多的人文古迹,所以青岩在花溪区在贵阳在贵州来说,都是比较有名的。通过各种旅游、人文杂志书籍及众多驴友的宣传,青岩逐渐名扬天下。姜文主演的《寻枪》的取景、《雄关漫道》的部分取景,都来自于
青岩,这更让青岩在镜头前作了很多免费宣传。
在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开始设青岩堡,由此看出青岩镇迄今已有600多年。青岩镇布局沿袭明、清格局,镇四周有城墙,有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座城门,四门内原有8座石牌坊,现存3座,皆为白棉石建造四柱三开间牌楼,上有楹联、浮雕,工艺精湛,栩栩如生。南街口的“赵理伦百岁坊”,高大威武,风格独特,石坊面南背北,南北护柱石狮子造型独特,前爪握宝,后爪壁于石柱之上,俗称“下山狮”,乃黔中罕见石狮雕刻工艺精品。
青岩古镇上可以游玩参观的地方有:定广门城楼、古城墙、古牌坊、古庙、迎祥寺、邓颖超之母、李克农等革命家属曾居地,赵以炯状元府故居。古镇街上,更有众多地方特产、工艺品可供采购,较出名的青岩特产为青岩豆腐、玫瑰糖,还有百余年前布依族先辈们以独特方式创制的刺梨糯米酒,有制作工艺考究、食法多样、营养丰富的豆腐皮、豆腐果等青岩豆制品,以及水盐菜、苦丁茶等。
从青岩继续往前走,可来到桐墅书屋,桐墅书屋为清代著名学者周渔璜少年读书之处,位于黔陶骑龙村(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,于1993午重建),整个建筑古香古色,品位高雅,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农村大自然的乡土气息、田园乐趣。
经花溪、青岩、黔陶至高坡,已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。高坡乡属高寒山区,最高海拔达到 1712.1米,北高南低。北部为高山台地,高坡之所以得名,大抵由此。境内多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大小溶洞随处可见。该乡面积107.4平方公里,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、名胜古迹独特、田园和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之乡。
高坡乡居住着汉、苗、布依等民族。每逢正月“跳场”、“跳硐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斗牛节”和“吃新节”等民族节日,这里都要举行赛马、斗牛、对歌和芦笙会,尤以苗族的“四月八”最为隆重。“四月八”活动之一是射背碑,女方将精心刺绣的背牌挂起做“靶”,让相中的男青年以弩射之,如中靶,即像徵姻缘美满。
高坡最令人称奇探秘的就是“洞葬”了。相传,高坡苗族从开始实行洞葬至今,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高坡的苗族把洞葬叫作“把个杜”三个字,据说,“把个” 是洞的意思,“杜”则是苗语的鬼,合起来的意思就是“洞里面的鬼”。在高坡的甲定龙打岩、大洪与水塘交界处,有古代苗族洞穴悬棺葬遗址一处。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,这个洞为U字形,上下有两个洞口,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荫所掩的上洞,洞口豁敞,高十余米,宽亦有十余米,纵深约有三四十米,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“井”字形木架之上,列成五排,棺柩或头朝外,或头朝里,其中似乎有其规则。高坡乡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两处,一处是上面介绍的甲定洞葬。一处是杉坪洞葬,不过,这个洞只能看不能进入。洞口堆满残破朽烂的棺材,要想进去,已经无路可觅了。
高坡乡自然风光优美,这里有峡谷、石林、多级瀑布及万亩田园景观、云顶草场等多处美丽风景。去高坡旅游,可分为4条线17个点。畅游苗乡,民风淳朴,民俗保存完整:浓烈的迎送宾客仪式,欢快悲壮的跳场跳洞,轻歌曼舞的“四月八”,神秘莫测的地下洞堡,远古的悬棺洞葬,密竹重围的苗家山寨,独树一帜的苗族服饰,笙鼓喧闹的七月斗牛节,流动的鼓,多情的芦笙,观瀑布,看水碾,览峡谷,到布依人家喝米酒,徒步探险,高山览胜,布依风情及“播淼”(溶洞奇观) 等游玩方式给人感觉其乐其味无穷。
沿花溪水库乘舟逆水而上,穿越峡谷便进入一宽阔湖面,那碧绿、深广的湖水中,倒映着绿树掩映的布依人家用石板垒砌起来的村寨。村寨三面环水,背靠青山,清幽的湖光山色,诱人的石板建筑,使游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。这就是“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村“镇山村。
镇山村的东北角有座奇特壮观的半边山,崖壁如刀劈斧削,雄踞寨前,犹如山寨的守护神。镇山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是依山而建,因地就势,就地取材,变石为宝。人们踏上这座石头城,恍如进入一座中世纪的石砌石城。石屯堡的“城墙”由规整的石礅构筑而成,城门是巨型条石拱制成形,屋顶用畸型石板取代青瓦,房屋墙壁均用方形石板镶嵌,以石代木。院坝及小巷均以石板铺设,村民们装水的水缸、装谷的干缸、马槽、猪槽等用具全是石头凿成,就连寨门口的山神庙,庙中的土地爷都用石头雕成。好似进入一座石雕的大展厅。
总之,花溪的好不是一两句一两篇就能说完的,更多的还需要自己亲自去细细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