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清真寺为贵阳市唯一的一座清真寺。据清道光《贵阳府志》记载:“清真古寺在府新城内团井巷口,雍正二年(1724年)回人所建”、道光十七年(1837年)重修。1934年由当时的乡老会捐募,并将清本巷房屋变卖筹款第二次修复、1947年由中国回教协会贵州分会再次维修并增设部分家具。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“文革”中遭严重破坏。宗教政策恢复后,1980年贵阳市政府拨款近20万元进行全面维修,1982年交付使用。
清真寺大门临夏状元街,坐北向南,与二门相距约30米,两道门均系牌楼式建筑。大门正中竖石碑1块,上刻“清真寺”3字,左右两侧石方柱上刻一联,曰:“清净中孚,恒系同人而集福;真诚无妄,咸歌大有以延麻”。二门左右两侧为雕花条石砌成,立中竖石碑1块,上刻阿文《古兰经》丈。上述石刻均为清代文人、教长手书遗迹。原寺建筑面积370平方米,其中大殿面积110平方米。现建筑总面积扩至63O平方米,礼拜大殿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,大木起脊歇山式,覆琉璃瓦,分卷棚、正殿、窑殿3部分,计130平方米。大殿南侧有钢混结构五层楼房1幢,建筑面积40O平方米,内设沐浴室、教长室、办公室、保管室,并附设招待所。
寺内原藏文物多毁于“文革”,其中有木刻“清真寺”长联、木刻版《古兰经》2部、手抄本《古兰经》1部,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立“圣德源流”匾、道光三十年(1850年)立“清虚真宰”匾、咸丰元年(1851年)立“正本清源”匾等珍贵文物。
历任阿訇可知者咸丰同治年间有王朝玢,民国年间有纳举卿、杨善之、杨恒芳、马明甫、虎士祥、沙仁斋、金德宝,新中国成立后有马明甫、李被修、马仲仁、马彩庭、张廷龙。抗日战争时期,知名大阿訇马松亭避难贵阳,在寺内主持教务并讲学半年。另一著名大阿訇王静斋也避难于贵阳,住清真寺内。归真后葬于城郊老东门清真义国,后因公共建设迁至城郊周家山回民公墓。
教内现有教民1000余户,6000余人。绝大多数为回族,有少数维吾尔、东乡族,为格迪目、哲赫忍耶、伊黑瓦尼联合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