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朋友发来一篇文章,是他的童年回忆,让我修改一下发布出来。此文原来没有标题和结尾,我按自己的想法加上了。我首先将此文发布到了正安论坛里。其实我和此好朋友幼时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,父辈都把青春奉献到了那片土地上。借此文,也当着我的一次加快吧!
作者:正安第九子
《遵义日报》2006年6月14日第7版专题,题为《114名老知青的守望》,文章开始的引子是这样写的:“一个在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,他们在条件十分艰苦,几乎处于现代社会边缘和人们视野之外的窘境下,依然顽强而痴迷地固守着那片他们为之奉献了青春的大山”。我无语了,面容窘迫地一口气读完了近六千字的文章,思维有些凌乱,我为我起初的无知而感到无地自容,我开始回想与二叔谈话时父亲时而激动的语调。我亦被眼前这曾被我一度遗忘的古老的名字所刺动,这那里是一篇文章,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的历史,是一代人用青春描绘了几十年,而今却被无情地丢弃在社会主义社会荒野上的一幅残图,我知道他们的守望是我不能不关注的命运,而他们守望的地方是烙在我心底永远也洗之不去的烙印,因为我也是这114名知青的后代。
我开始追忆儿时留在记忆深处的那片热火朝天的土地,开始怀想与小伙伴们在那热火朝天的土地上上学、割猪草、放羊、采茶、游戏、滑冰……的往事。对于父辈们而言,那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,而对于我而言,那里就是我的故乡,那里是我童年记忆里几乎全部的内容。诚然我的童年是幸福的,而且幸福得有些奢侈。时至今日,每当有同龄的正安朋友们向我介绍他们的童年趣事时,我都会不屑一顾,甚至觉得非常可笑,因为他们所享受的比起我们来真的太少太少了。我们的童年趣事,也只能在那片炽热而淳朴的土地上才能被演绎,才能被演绎得那么精彩。
说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,那是因为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,当无边无际的茶树冒出点点新绿的时候,大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茶叶生产,一年之计在于春,对于靠山吃山的茶场工人来说,尤为重要。要上山给茶叶施肥、除草,要到附近的农庄请好今年的采茶工人,要检修好每一台制茶机械。当大人们乐此不疲地忙于生产的时候,我们小孩也是不能袖手旁观的,因为家里的猪圈、羊圈里还养着过年时喜悦的甜头。在放学以后,我们得背上我们的小背兜去打猪草,还得山上牵回放牧了一天,肚子吃得鼓圆的小羊糕。虽然我们的劳动在大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,但我们也得证明我们不是只知道玩耍的小孩。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约上几个小朋友,走上2个小时的山路,去到一个名叫“老渊兜圈”的地方采满一背兜玉丹花。我们得证明大人们能做的事,我们一样可以做到。
说这是一个淳朴的地方,是由他几乎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与特殊人文结构所铸成。这里交通极其不便,整个茶场就坐落在近乎原始的高山上,而生活在这里的却是一群有知识,有文化的人。在上世纪80年代末茶场最辉煌的时候,说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点也不过分。夏天从这里拉出去茶叶,回来时便会带回一车西瓜,冬天便回带来一车桔子。然后分发给每一个职工。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一些古装戏里才能看到。
封闭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丰衣足食的能力。因为没有商店可以让你购买到需要的东西,所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土地。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,就可以随便开垦一块地来,种上自己喜欢的东西,包谷、洋芋、红苕、大豆、等等都可以种。在生活必须品都很难买到的地方,买玩具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,所以封闭也锻炼了我们自己动手的能力。当正安的同龄人正拿着玩具气枪打路上的电灯时,我们已经学会用自制的弹弓上山“打猎”了,已经学会做一个有弹夹可以自动装弹的“气推枪”了;同龄人小时候大多都玩过的“滚珠车”,从我们的手里做出来却是一辆加长的,高越野性能且带有制动装置的超级四轮滚珠车……
封闭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,当初怀着一腔赤诚,去到那里的知识青年们,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,命运会对他们如此的不公。这里绝对是一个“通讯基本靠吼,交通基本靠走”的地方,当他们都已经习惯于那种生活的时候,他们已经被外面的世界无情地抛弃,。长年累月面对莽莽茶园,长年累月面对同样的面礼,他们的舞台变得越来越窄,他们忘记了外面的精彩生活、忘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。他们在这小小的园地离现实越走越远,最后才发现自己还是那样的一无所有。
如今,有谁想得起那些曾经在茶场战斗过的父辈们,有谁知道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窘迫,又有谁知道那段被很多人遗忘的历史!
时代弄人,历史弄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