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逢十五月儿圆,元宵节为一年中十二个十五的第一个,寓意着开年家庭团圆和生活幸福。
从去年的腊月二十九(甲辰年没有三十)到正月十五元宵节,这年终于过完了,街坊热闹的声音也安静了下来。
清早起来,从锅舀出热腾腾的汤圆,摆上四方桌,点燃香烛、焚化纸钱,请先人们吃上一杯茶和一碗圆润的糯米汤圆。香烛钱燃烬,又要等到清明时节才能祭拜追思了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元宵节,家里的长辈就会开始张罗着做汤圆。
在腊月里,找一个脚踩的兑窝(石臼),将糯米在兑窝里舂得细腻,碾成粉末。然后,在圆形簸箕里铺上报纸,将糯米面散开晾干,防止发霉变质。
天刚蒙蒙亮,母亲将糯米面和温水揉成面团,加入黄糖、芝麻、花生等材料做成的馅料。而自己总是耐不住性子,偷偷揪下一块面团,揉成小丸子,放在手心里把玩。等到馅料煮熟,芝麻和花生的香气就从厨房里飘了出来,引得直往厨房里钻。不过,是不能直接端给小孩吃的,需要先摆上桌,等“献饭”仪式完了,钱纸化完之后,才能各自端上一碗,品尝香糯味甜的汤圆。
糯米面不仅可以做成汤圆,可以油炸、火烙,围着小小的“北京炉”,像吃饼一样慢慢嚼。
那时候,早上过元宵节,都是需要在门口放上一串鞭炮的。正是你家放罢我家起,炮仗声此起彼伏,如同除夕那天过年一样。
如今父母已离去十年有余,很多年以来,再也没有吃上工手做的汤圆,每逢此时,都是煮食的超市购买的速冻成品。搬进县城居住后,左邻右舍也不能随心的燃放鞭炮,自己也未在房前屋后燃放过鞭炮,节日的氛围不免少了几分。
脚踩的兑窝、手工的汤圆,随着岁月的流逝,终将落进记忆的深处。
正文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