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际交往似乎也变得如走马灯般匆匆。为了办好自己的事情,加了微信事情办完就删好友,电话打完就忘了对方是谁,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,背后折射出的忘本之态令人心寒,值得深思。
古训有云: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” 可如今,某些人在他人热心相助、达成目的之后,却将他人恩情抛诸脑后,仿佛那只是人生路上一次无足轻重的邂逅。
在历史长河中,一些背信弃义之徒虽能得逞一时,却终被钉在耻辱柱上。民国时期,汪精卫为一己之私叛国投敌,忘了国家培养之恩、民族期望之情,妄图在日寇的羽翼下谋取荣华富贵,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、遗臭万年的下场。他的行为与那些办无事后就删微信、打完电话就忘人的行径,虽程度有别,但本质相同,都是对恩情的亵渎,对道义的践踏。
再看当下商业领域,部分创业者在初出茅庐时,四处寻求投资人和合作伙伴的支持,言辞恳切,姿态谦卑,一旦企业稍有起色,便自认为是个人能力超群所致,对曾经雪中送炭之人过河拆桥。他们忘记了在艰难时刻,是他人的信任与资金投入才让梦想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,这种忘本之举,不仅破坏了商业生态的信任基石,也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隐患。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企业,很难获得长久的声誉与稳定的合作关系,最终也会在市场的浪潮中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从社会道德层面而言,这种忘本现象犹如一种慢性毒药,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。当善良被辜负,当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,人们难免会对帮助他人心生犹豫。长此以往,社会将变得冷漠,公德心也会在一次次的失望中逐渐消磨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之中,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,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支持。无论是家人的默默付出、朋友的鼎力相助,还是陌生人的偶然善意,都应被铭记于心。
那些被所谓 “厚黑学” 垃圾思想洗脑的人,以为世故圆滑、忘恩负义便能在世间游刃有余,实则大错特错。他们失去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 —— 感恩与真诚,换来的不过是短暂的利益与虚伪的人际关系。这种人或许能在一时的利益追逐中获得些许满足,但在夜深人静时,内心深处想必也会有一丝不安与空虚。因为他们背离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,成为了精神上的漂泊者。
我们应当对这种忘本现象说 “不”。在接受他人帮助时,心怀感恩,铭记于心;在有能力回报时,毫不犹豫,慷慨为之。只有这样,才能重塑社会的信任与温暖,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回归到真诚与友善的轨道上来。莫让忘本成为一种社会常态,莫让感恩之心在物欲横流中被掩埋,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担当。